傅平青,天津大学图书馆馆长、北洋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地-气界面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国家杰青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详见西安交通大学采购与招标信息网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详见西安交通大学采购与招标信息网三、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3年11月17日 至2023年11月29日,每天上午8:00至12:00,下午12:00至18:00。六、其他补充事宜获取采购文件截至时间为2023年11月29日中午12:00

从中标仪器类型来看:据所统计到的数据可以看出,10月份中标金额及中标数量最多的仪器类型为气相色谱仪,中标数量为15套,中标金额为618.12万元,占10月份色谱中标总金额的56.6%,平均每台气相色谱仪的单价为41.208万元/套。本月色谱中标品牌共14个,其中10个品牌为国产品牌。色谱是分析仪器的重要分支,也是众多仪器巨头公司核心技术和关键发展点。2023年10月色谱仪中标总数量为26套,与去年的40套相比,下降了35%。采购金额为491.18万元,约占10月色谱仪采购总金额的44.95%。
占10月份质谱中标总金额的5.3%。通过检测每个成分的到达时间(称为保留时间),可以确定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以及其他特性。荣获2019年度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专业基地主任称号。
主持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企业横向研发项目4项。蒲巧生,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分析测试学报》、《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和《Talanta Open》杂志编委。获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基金等项目支持。2018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CAIA奖),同年获苏州市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
为了更好地了解分析仪器在体外诊断中的最新应用和发展,第八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3)同期将特别举办体外诊断仪器创新论坛,邀请业内多位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欢迎大家关注和参与。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基层检验技术标准化分会副主任委员。

曾任第二军医大学讲师、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在体外诊断用高品质功能微球的创制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与产业化转化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以微纳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检测创新方法。刘清君,浙江大学生物传感器国家专业实验室,教授。2021年初回国,全职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筹建其首个医工交叉的新型研发机构医疗器械创新研究院(iMED),并被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与科研院所聘为客座教授。
参与孵化企业两家,参与研发5个传感器产品。近年来在Chem. Soc. Rev.、Adv. Mater.、J. Am. Chem. Soc.等杂志发表论文120余篇,被引用7000余次,H-index为44。主编中英文著作7部、英文章节8章。同时,何雅億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CSCO研究基金会评审专家和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呼吸与危重症医学(英文)》(CMJ PCCM)期刊编委。
生物传感及人体呼出气分析等。会议包括:大会特邀报告、分会邀请报告、专题报告与讨论、论文墙报展讲、仪器展商/公司交流会等。

主要从事新型生物电子器件和医疗器件的研究,包括健康监护与治疗的植入/穿戴电子医疗器件、生物传感器、可降解电子器件,以及生物力学的研究等。主要从事界面电化学、电化学发光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电化学体外诊断和生命健康检测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安部课题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
2017年回国,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学生物传感技术及仪器,近年来在PNAS、ACS Nano等顶级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项目、温州市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细胞生物芯片、纳米电穿孔等。同期还将举行分析仪器、关键部件展览。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分析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分析检测技术被应用于体外诊断中。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苏州国科医工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6项。研发了系列基于探针材料的高性能纳米生物检测技术,探索了在食品安全和医疗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主编《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分子诊断学》、《分子生物学》、《检验与临床诊断分子诊断学分册》、《常见疾病的检验诊断》等教材和专著15部。博士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2016),曾于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担任助理教授。
在Nano Letters、Analytical Chemistry等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授权专利8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负责人。张钧,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检验科主任,浙江省医学精准检验与监测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吕建新,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检验医学部主任,检验诊断关键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医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杭州中科杭医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2006年起受聘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生物医学工程系,期间担任加州大学微纳米制造中心(CNM)主任。
以第二负责人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ACS Nano, Biomaterials,Analytical Chemistry和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项。
参与了《2019年中国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和《2019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撰写工作。目前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理事会理事, Cell Press: Heliyon杂志副主编,Nanotechnology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主编,国际声流体研究委员会(Acoustofluidics) 委员。
任中华预防医学会血液安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输血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与国内医院合作成立了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实现了由医院临床医生出题,医院出资(3000万元+)、医院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的医工深度融合交叉合作的新模式。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负责人。组织机构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冠名赞助杭州博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报告日程报告人简介叶邦策,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学者,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上海市科委优秀学科带头人。
同时,国内体外诊断仪器在研发、生产和应用方面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7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13-2015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学,2017-2020年为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
其中包括无创生物分子检测传感器、角膜接触镜传感器的开发,肿瘤检测和筛查技术的研究以及光学传感器械的开发,并实现1项成果产业转化。现任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学术委员副主任、党委委员、宁波慈溪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材料生物学与智能诊疗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
201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黄又举,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师大科研处副处长,国家优青。 |